放射免疫計數器是一種用于檢測和定量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物(如¹²?I、³H、¹?C等)所發射射線的精密儀器,廣泛應用于醫學檢驗、生命科學研究、藥物開發及臨床診斷等領域,尤其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免疫放射分析(IRMA)中發揮核心作用。
該設備主要通過探測樣品中放射性核素衰變釋放的γ射線或β粒子,將其轉化為可測量的電信號,并經放大、甄別和數據處理后,計算出樣品的放射性強度(通常以cpm或dpm表示),從而間接反映待測抗原或抗體的濃度。對于γ射線(如¹²?I),常采用NaI(Tl)閃爍晶體與光電倍增管組成的探測系統;而對于低能β射線(如³H、¹?C),則多使用液體閃爍計數技術,將樣品與閃爍液混合后進行高效探測。
一、操作前準備
環境檢查
確保實驗室環境清潔、干燥,通風良好,避免潮濕或灰塵干擾儀器運行。
檢查儀器是否放置在穩定的工作臺上,遠離振動源和強電磁場(如大型設備、手機等)。
設備預熱與校準
打開儀器并預熱至穩定狀態(通常需10-30分鐘),確保探測器(如碘化鈉晶體與光電倍增管)達到最佳靈敏度。
使用標準放射性源進行校準,驗證本底計數率(通常≤70 CPM)和活度響應(如≥0.76 S?¹·Bq?¹),確保測量準確性。
個人防護
穿戴實驗室外套、護目鏡、手套和實驗室鞋,避免皮膚直接接觸放射性物質。
操作前確認放射性物質儲存容器密封性,防止泄漏。
二、樣品處理與測量
樣品標記與純化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如¹²?I)標記抗體或抗原,確保標記物活性穩定。
通過離心、過濾等方法去除樣品中的雜質(如蛋白質沉淀、細胞碎片),避免干擾測量。
參數設置
根據樣品類型選擇合適的放射性核素(如¹²?I、¹³¹I、??Cr等),并設置對應的能量窗口(如0.4-4.8伏對應8-96 keV能量射線)。
設定計數時間(通常30-60秒/樣品)和測量模式(如單管或雙管測量),平衡效率與精度。
樣品放置與測量
將樣品放入專用試管或孔板中,確保與探測器接觸面積z大化(如使用大直徑光電倍增管)。
避免劇烈攪拌或震動樣品,防止放射性標記物分布不均影響結果。
測量過程中,儀器會自動記錄γ射線計數,并通過軟件轉換為濃度值(如使用標準曲線法或比較法)。
三、數據處理與安全
數據記錄與分析
保存原始計數數據,并通過軟件生成標準曲線或計算濃度值。
對復管樣品取平均值,提高檢測準確度(如復管數最高可設為4個)。
輻射安全措施
操作后及時清理工作區域,使用專用工具處理放射性廢物(如廢液、廢試管),避免污染環境。
定期檢查儀器屏蔽性能(如鉛室、鉛套),確保輻射泄漏量低于安全限值。
操作人員需接受專業培訓,持有放射技術證書,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四、維護與故障排除
日常維護
清潔儀器表面和樣品艙,避免灰塵或殘留物影響探測器靈敏度。
檢查電路連接是否正常,更換老化部件(如光電倍增管、晶體)。
常見故障處理
計數異常:檢查放射性源是否衰變或位置偏移,重新校準儀器。
本底升高:清理探測器周圍環境,檢查屏蔽材料是否損壞。
軟件錯誤:重啟儀器或更新軟件版本,確保數據接口兼容性。
五、進階功能利用
多項目自動測量
使用條碼閱讀技術實現多項目自動排隊(如一次設置10個檢測項目),提高效率。
選擇多種檢測模式(如放射免疫、免疫放射、肝炎系列等),適應不同實驗需求。
質控與數據管理
利用質控分析功能(如批間質控、精密度圖)監控儀器穩定性。
通過數據傳輸功能(如網絡共享)實現遠程協作或長期數據存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