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薄層掃描儀是一種結合核技術與色譜分離原理的高精度分析儀器,主要用于檢測和分析放射性物質在薄層材料(如濾紙、硅膠板、聚合物薄膜等)中的分布情況。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衰變時釋放的α、β、γ射線,通過探測器(如閃爍計數器、半導體探測器)將這些射線轉化為電信號,再經信號處理和圖像重建算法生成二維或三維放射性分布圖像。該設備能夠精確測定放射性藥物的放化純度,確保藥物中放射性成分與非放射性成分的有效分離,同時支持對反應混合物中目標產物的純度分析,如¹²?I、¹??Lu等核素標記的藥物中間體。
放射性薄層掃描儀在使用前的準備工作:
一、設備校準與檢查
開機預熱
提前30分鐘開啟設備,使探測器、電子元件等達到穩定工作狀態,減少溫度波動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例如,某些型號的掃描儀需預熱至內部溫度穩定在±1℃范圍內。
能量校準
使用標準放射性源(如¹³?Cs、??Co)對探測器進行能量刻度,驗證其對不同核素特征峰的識別能力。校準后需保存校準曲線,供后續檢測對比。
功能測試
運行設備自檢程序,檢查探測器響應、機械傳動(如掃描臂移動)、數據采集系統等是否正常。若發現異常(如噪聲過大、信號漂移),需立即排查故障。
軟件參數設置
根據檢測需求設置掃描參數,包括掃描速度、步長、能量窗口范圍等。例如,檢測低活度樣品時需延長積分時間以提高信噪比。
二、環境條件控制
溫濕度調節
確保實驗室溫度穩定在20±5℃,濕度控制在30%~70%RH范圍內。避免設備靠近暖氣、空調出風口或加濕器,防止溫濕度驟變影響性能。
防塵與清潔
清理設備表面及掃描艙內的灰塵,使用專用吸塵器或無塵布擦拭,避免灰塵干擾光學部件或污染樣品。
屏蔽與輻射監測
檢查鉛屏蔽裝置是否完好,確保無裂縫或破損。使用便攜式輻射劑量儀監測環境本底輻射,確認其低于安全限值(如≤0.25μSv/h)。
三、安全防護準備
個人防護裝備
操作人員需穿戴鉛衣、鉛手套、防護眼鏡等,并佩戴個人劑量計。若檢測高活度樣品,還需配備呼吸防護裝置(如防塵口罩)。
應急設備檢查
確認應急沖洗裝置(如洗眼器、淋浴器)可正常使用,急救箱內藥品在有效期內。在設備附近張貼輻射警示標識和應急流程圖。
區域隔離
劃定檢測操作區,設置警示線或圍欄,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若使用開放型放射性物質,需在通風櫥內操作,并確保排風系統正常運行。
四、樣品與試劑準備
樣品處理
根據檢測目的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如稀釋、過濾或化學分離。例如,檢測血液樣品中的放射性標記物時,需先離心分離血漿。
標準品配制
準備與樣品基質匹配的標準溶液,用于繪制標準曲線或驗證檢測方法。標準品需妥善保存,避免輻射降解或污染。
薄層板選擇
根據樣品性質選擇合適的薄層板(如硅膠板、氧化鋁板),并檢查其均勻性、厚度及活化狀態。例如,檢測極性化合物時需選用極性吸附劑。
點樣與展開
使用微量點樣器將樣品和標準品均勻點于薄層板起始線,點樣量需控制在設備檢測范圍內(如0.1~10μL)。展開劑需新鮮配制,避免揮發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