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釋光劑量計是一種基于熱釋光現象的輻射劑量測量儀器。熱釋光現象指的是某些晶體材料在受到輻射照射后,會積累能量,當這些材料被加熱時,會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之前積累的能量,釋放的光子數量與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成正比。
其工作原理:熱釋光材料(如氟化鋰晶體等)在輻射環境中,其原子或分子會吸收輻射能量并被激發到高能態。當材料被加熱到特定溫度時,處于高能態的原子或分子會躍遷回低能態,同時釋放出光子。通過測量釋放的光子數量,并結合預先建立的劑量-光子數校準曲線,就可以準確計算出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一、佩戴與布點技巧
合理選擇佩戴位置
個人監測:通常佩戴在軀干前部(如鎖骨附近或胸前),避免肢體活動遮擋輻射場。
環境監測:將劑量計固定在待測區域(如設備表面、墻壁、地面),確保與輻射源幾何位置匹配。
多點布設:在復雜輻射場中,需布置多個劑量計(如不同高度、方向),以評估劑量分布均勻性。
避免干擾因素
遠離熱源(如暖氣、陽光直射),以免溫度影響測量結果。
防止機械損傷(如擠壓、摩擦),避免劑量計外殼破損導致材料暴露。
二、輻照與測量操作
輻照前準備
退火處理:使用前需對TLD進行退火處理(如高溫加熱后快速冷卻),以消除上次測量的殘留信號。退火條件需嚴格遵循制造商要求(如溫度、時間)。
本底校正:設置一組未輻照的劑量計作為本底對照組,用于扣除環境本底信號。
輻照過程控制
均勻照射:確保輻射源與劑量計的位置固定,避免因距離或角度變化導致劑量偏差。
避免過曝:嚴格控制輻照劑量,避免超過TLD材料的飽和閾值(如鋰氟化物約10 Gy以上可能失效)。
熱釋光測量
升溫速率控制:測量時需按標準程序控制加熱速率(通常為5℃/s左右),避免過快或過慢導致信號失真。
信號讀取時機:在加熱過程中,記錄發光峰值對應的溫度和強度,避免遺漏關鍵數據。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底扣除
從輻照后的TLD信號中減去本底對照組的信號,得到凈劑量值。本底值需定期更新(如每月校準一次)。
劑量轉換與校準
刻度曲線法:使用已知劑量的輻照源(如銫-137)預先繪制劑量-發光強度標準曲線,通過比對實際測量值計算劑量。
重復測量:同一劑量計需重復測量3次以上,取平均值以減少隨機誤差。
異常值處理
若某點測量值顯著偏離周圍趨勢,需檢查是否因劑量計損壞、污染或輻射場不均勻導致,必要時重新布點測量。
四、維護與存儲
防污染與防潮濕
存放時需密封保存(如真空袋或干燥器),避免TLD材料受潮或化學污染。
使用后及時清潔劑量計外殼,尤其是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場景。
定期校準
每半年至一年送專業機構校準,檢查TLD材料的靈敏度和穩定性。
更換老化或性能下降的劑量計(如發光效率降低超過30%)。
退火設備維護
退火爐的溫度均勻性需定期檢測,確保所有TLD材料受熱一致。
退火后需快速冷卻(如水冷或風冷),避免緩慢降溫導致信號衰減。
五、特殊場景注意事項
高劑量率環境
在核電站、工業探傷等高劑量率場景中,縮短劑量計的暴露時間,或使用高靈敏度TLD材料(如鋰硼化物)。
低劑量環境
在自然環境監測或弱輻射場中,延長暴露時間(如數月),并選用低本底噪聲的TLD材料(如鈣氟化物)。
混合輻射場
區分不同輻射類型(如X射線、γ射線、β射線)的影響,必要時配合其他探測器(如半導體探測器)聯合使用。
